十年一剑:盐碱地里的中国碳纤维“追梦人”
来源:热点聚焦网 【 】 阅读:

2006年的夏天对张国良来说尤其难熬,坐落在盐碱滩、芦苇荡中的工地,就像蒸笼一样,炙热的空气里,到处散发着动植物腐臭的味道。时光荏苒,百年淤积起来的荒滩如今已修起了四通八达的城市大道,路口也竖起了“经济开发区”的石碑,张国良也终于实现了碳纤维“中国造”的梦想。

“我的梦想,就是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

“做企业的,企业过得去就行,能够把世界级难题,把我们国家缺少的材料做出来,能够真正为国家做贡献,这是我最大的骄傲。”作为已经工作了三十余年的企业家,张国良将自己创业归功为一个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对责任的担当。

张国良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连云港纺织机械厂工作,从此他便再也没有离开这块土地。2005年初,身为董事长的张国良为了寻找新产品开发目标,听人说起了碳纤维。

碳纤维因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导电、导热和耐腐蚀性等优良特性,被广泛用于航天航空、交通、医疗、纺织及国防等领域,但在当时,我国一直不能碳纤维的产业化,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碳纤维因此成为国内市场上的紧俏货。

“几十年来我国的碳纤维研发没有实现上规模产业化,我感到作为一个企业要有敢于冒风险来尝试的国家责任感。”2005年9月,张国良做出了一个在多数人看来并非必须的选择:将自己效益不错的鹰游纺机集团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自己带着7000多万元现金,以门外汉的身份集聚起一群国内的碳纤维研究者,在连云港郊外一片长满芦苇的盐碱地上创立了中复神鹰公司,开始了产业化攻关。

从零起步的张国良带领团队十年磨练攻克各种技术难关,终于实现了碳纤维的产业化,打破了国际巨头的垄断。如今中复神鹰已创造出了国内碳纤维领域的多个第一:第一个实现千吨T300碳纤维产业化生产;我国唯一、也是世界上第三个攻克干喷湿纺工艺难题的企业。

坚持在生产一线做企业创新的领头羊

“不要做!太烧钱!”“那么多年研究都不行,凭啥你能做出来!”“不要做,太难了!”……准备试水碳纤维领域时,张国良走访拜见全国各地专家,在几十趟南上北下的调研中,听到的几乎全是反对声。但是现在中复神鹰不仅实现了碳纤维的规模生产,其全套生产装备也全部是自主研发。

“我们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张国良说。

2005年9月29日是中复神鹰碳纤维产业化的起点。对碳纤维一无所知的张国良找到北京化工大学、703所、中科院的三大院校的几位老师,以及做过碳纤维小生产线的几位工程师,邀请他们到家里讲了一个星期碳纤维的课。为了弄懂碳纤维,张国良每天看十几个小时的书,有的书已经被翻烂了。2006年做实验的时候,他连续74天都睡在生产线旁边,没有回过一次家。张国良说,做碳纤维的这十年时间,前八年都是技术的积累,后两年才把技术真正“拿下来”。

在这十年时间中,张国良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决策者和掌门人,更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心骨和领头雁。张国良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天天跟技术人员在一起,探讨产品、探讨技术,他称自己80%的时间都是这样过的。

张国良说:“企业身处连云港,它周边的配套、市场并没有多少优势,我们企业真正靠的是什么,我们靠的就在技术上比同行先进那么一点点,我们这些年就是这样生存发展的。”在他眼里,总经理、副总经理都要懂技术。

《三国志》中有一段话:“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以发”,意思是说时机极短,转瞬即逝,要紧紧抓住。

面对各种新型行业的兴起,张国良近年来带领团队积极研究碳纤维的应用。在中复神鹰位于常州的三家工厂里,技术人员大胆研究与试验碳纤维在汽车行业、在机器人行业、无人机行业当中的应用。张国良笑称自己是“自讨苦吃”、“自加压力”,“像我这样一个董事长,连天昼夜还泡在研发生产第一线,有时想起来也实在好笑,这也可能就是企业家命中注定、永不停步的追求吧。”

深圳的一家公司,几个年轻人推出了一个概念叫智能化自行车,使用的是中复神鹰生产的ZGL自行车,智能化系统则是他们自己配的。张国良告诉记者,这家公司已经获得了8000千万的风险投资,市场估值5个亿,“与我们当时做企业不同的是,现在只要有好产品,一定会有人来投,我觉得这是时代的不同,也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巨大的进步。”

在中复神鹰公司内部,也正涌现出一批年轻的技术力量,他们从高校毕业,在这里生产、管理、科研,挥洒年轻人的激情与智慧。张国良笑称:“再往前走,我就不能做带头人了,现在的这些学生都能出来了,我感到很高兴。”

责任编辑:热点聚焦网
随机推荐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版权隐私|网站地图|返回首页

CopyRight© 2011-2015 zgqy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聚焦网 版权所有

服务热线: qq1987369246 18612878329

备案号:京ICP备1300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