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教育幸福——幸福教育的种子,从幸福村学区开始萌芽
来源:热点聚焦网 【 】 阅读:

离开雅宝路中学以后,我先是到了朝阳区教研中心,担任小学教研室主任。这本是一个可以让我大展拳脚的机会,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我在这里只工作了一年半的时间就申请离开了。尽管如此,区教委对我这一段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分院兼教研中心的房家浩书记在中心的全体教师会上评价说,小学教研室的教研工作在我任职期间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2002年9月,我被调到朝阳区幸福村学区,担任学区书记(当时还未设立学区管委会),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个新阶段,也面临着许多新挑战。

过去的我,更多关注的是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现在,职业角色的转变,要求我必须从更高、更广的视角,谋划一个学区内各个学校的全面发展。虽然是全新的角色,但审时度势,我觉得,自己多年来从事师范教学以及担任小学教研室主任的工作经历,都积淀和磨练了我在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方面的特长,这是我有信心做好管理工作的一个基础。

幸福村学区,地处东直门外、三里屯附近。上世纪50年代,根据首都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需要,原王府井北口附近的居民,被迁到这里。政府对这些搬迁居民的生活十分重视,特地为他们设计建造了一片平房区。搬出破旧的大杂院,住进崭新的平房,居民们非常高兴,为这片新区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幸福村”,寄寓着对社会主义幸福新生活的向往。

仿佛冥冥中有灵光指引,我来到了这片以“幸福”命名的地方,并逐渐有意识地以“幸福”为关键词来构建自己对教育的完整理解。幸福教育,在这片土地上开始孕育、萌芽、生长。

当时的幸福村学区,下辖着三里屯、新源里、左家庄、西坝河、曙光里等14所学校。不久,经过整合,陆续撤并为10所学校。这些学校,办学历史、师资水平、生源状况各不相同,教育质量也参差不齐。

尽管那时候还没有学区管委会的建制,学区对学校的管理职能还不像现在这么明确,但作为学区书记,我希望在学区内构建一个成长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因此,来到幸福村学区不久,我就召集各学校校长和管理干部,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拟定了《幸福村学区教育发展五年规划》,提出了“创一流学区,办一流教育”的发展目标。

有了共同的目标愿景,大家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在这个总体目标下,我们又根据各校实际,确定了学区发展的“五四一”发展格局,即在5年之内,幸福村学区要创建5所朝阳区素质教育示范校、4所特色学校和1所打工子弟品牌学校。在此基础上,为了让这份五年规划真正落地,也为了让大家人人有奔头,我们又提出了努力打造干部队伍、后备干部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等三支队伍的发展策略。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以后几年,我重点抓了校长队伍的建设,启动了“名校长”工程,通过校长论坛、校长沙龙等平台,引领校长在学习中提升管理理念,在研讨中反思管理得失,进而改善自己的管理实践,这
一方面,我将在以后章节中专门介绍。

同时,我也希望能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转变学区内教师的教育观念,通过优化教师专业素养,进而让整个学区的教育质量有根本性改善。

一天,偶尔听爱人说起,她们单位最近的一项培训很有意思。爱人在一所职业高中工作,之前,朝阳分院请了一家社会机构给职教系统的部分专职老师进行了一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培训生动有趣,又很实用。利用心理测量手段就能洞悉人的心理状况和意念,还能够调试人的心理,改善人的心理和情绪,尤其对解决青少年学生的问题很有帮助。爱人学了以后深感受益,忍不住把这件事说给同样做教育的我。

这无意中得到的信息,让我精神为之一振。凭直觉,我认为这是一个变革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职教学校做培训的,是一家叫做“读你心意”的社会机构,他们在国内较早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咨询,并致力于将心理学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当时,他们和朝阳区教委合作,由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负责,启动了一项名为职业高中“和谐教育,健心计划”的培训项目,以家校合作、师生共进为模式来改善职高学生问题多、难管理的现状。

详细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当即与朝阳分院联系,邀请“读你心意”为学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

与朝阳分院合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我们是全区第一家,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很多人颇不理解。但对我来说,这么做当然不是一拍脑袋就想出来的。因为在幸福村学区,原本有着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来到学区后,我通过调研和座谈得知,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学区内的原新源里二小(后来二小、三小与四小合并,统称新源里四小),就在校长路文举的倡导下,在朝阳区率先为学生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得到专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积淀了厚实的实践经验。

很多领导上任后,喜欢“另起炉灶”,轰轰烈烈地烧上“几把火”,以显示给学校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但我想,更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是发现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优势,然后因势利导,既保证了教育的延续性,也更容易取得教师的心理认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决定发挥学区的组织和管理功能,在全学区各校推广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看来,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促使他们身心和谐发展,也对教师有着重要的意义,让教师更好地认识学生和自己,消除心理疾患,以愉悦的心态投入工作。这也是我决定让“读你心意”来培训教师的主要意图。

为了推动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我和各校领导一起研讨,很快确立了“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运用多元评价,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

事不预则不立!首当其冲的一项工作,就是组织机构和骨干队伍的建设。我们建立了学区、学校两级管理系统,并着力抓好两支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和心理教师队伍。同时,各校均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开设了心理活动课,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随后,幸福村学区又在2005年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小组,以专题推进的形式开展核心组活动,加强横向学习与交流。

因为这些工作的开展,我们又迎来了一次发展新契机。经专家引荐,幸福村学区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儿童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进入“十一五”后,我们又参与了中央教科所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的研究。

有了课题引领和专家指导,幸福村学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快初见成效。从2005年开始,我们结合各校实际,研制了《幸福村学区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方案》。《方案》从组织管理、队伍建设、活动开展以及成果绩效等四个方面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当年,我们在学区各校开展了自评、自查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改善教育教学的一个依据。这一做法得到了朝阳区教委的充分肯定,被作为经验向全区推广。

经过几年努力,幸福村学区成为朝阳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标杆。学区内8所学校(有两所学校再次合并),全部被评为朝阳区心理健康教育先进校,其中7所学校成为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学区先后在全国、北京市、朝阳区内做过典型经验发言,得到心理专家、市教委领导的高度评价。2005年,幸福村学区承办了“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了重点发言。2006年7月,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的“首届全国新课程下德育创新与心理教育研讨会”上,学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专题发言,也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

正是在我们先行探索的基础上,朝阳区教委随后成立了区级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组。同时,区教委也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由教育学院朝阳分院负责实施。

尽管身在幸福村学区,但一开始,我并没有将“幸福”与“教育”联系起来。伴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推进,也根植于自己的教育经历和感悟,“幸福教育”理念自然而然地在我的头脑中萌生了。

还记得,2004年秋季的一天,我到学区内的新源里四小参加活动。一进校门,正赶上教师们重新设计学校文化。大门一侧的文化墙上正在镶嵌一行大字:——“这里走出成功的人”。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这句口号很响亮,但我却略有异议。基础教育重在基础,它的很多成效是短期内无法显现的,教师的付出和学生的发展,如果仅仅以“成功”为衡量标准,未免有所偏失,对于为学生奠定终身发展基础的小学教育来说,更是如此。沉吟片刻,我向时任新源里四小校长沈颖建议说:“把‘成功’改为‘幸福’,是否更好一些呢?”沈颖心领神悟,我们一拍即合,当即采纳了我的意见,随后经全校教师研讨,大家决定将“这里走出幸福的人”作为新源里四小的育人目标。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我开始明确地把“幸福教育”作为诠释自己对教育理解的一个核心概念,也作为教育实践中追求的一个重要价值目标。作为一项精神活动,教育不应只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应该以幸福为旨归,把关注师生的精神状况和心理感受作为办学优劣的考量。

经过深入思考,也经过多次探讨与调研,2007年,我在幸福村学区启动了“幸福教育工程”。

对于何为“幸福教育”?我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创造幸福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按照我当时的理解,它在实践层面至少包含这样几个维度:

首先,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幸福的学生,作为教育者要有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传递幸福的能力,要认识到,“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其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人,教育应为学生的幸福奠基,要把培养学生的兴趣、方法、习惯作为教育的三个落脚点,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最后,幸福教育体现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因此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重视他们的生活体验,学校生活的各项活动、所有空间都应成为“幸福教育”的载体,最终创造充满幸福感的学校文化。

从理念到行动,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以后的几年,围绕“幸福教育”,学区通过各个层面的培训和学习,不断地强化认知、变革实践。

“幸福教育”理念的提出,很快得到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2008年底,幸福村学区提出的“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获得了当年度的朝阳区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幸福村学区也成为这一奖项设立以来,第一个获奖的学区单位。

幸福教育是一种教育的理想,它没有标准答案,也不是固定的模式。在幸福村学区,我的这一理念更多地是通过各校校长的工作来落实,因此,我也鼓励他们用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来诠释幸福教育,用创造性的实践来展示幸福教育。

与学生们共同开展迎奥运活动

让我特别欣慰的是,在当时的幸福村学区,有一批热爱教育、注重学习的优秀校长,他们乐于创造、敢于尝试,用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和学校文化,充实了幸福教育的实践内涵,也不断地给我新的启示。在“幸福教育”理念指导下,学区内各学校创造了不同的学校文化特色,像三里屯小学的摄影教育、新源里四小、黄胄实验学校的艺术教育、新源西里小学的融合教育……都体现出校长和教师们对幸福教育的独特理解。

更让我感动的是,2009年在我调到安贞里学区以后,幸福村学区仍然将“幸福教育工程”作为教育追求,在理念和实践上继续探索,有了更为成熟的教育教学成果。学区内各学校的发展,也远远超乎我们当初制定的“五四一”格局,所有学校全部成为朝阳区的特色学校。

而当年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校长们,每个人都有了很好的发展,有3位也走上了学区管委会主任、书记的岗位。现在,他们和我仍保持着亲密的友谊,事业上相互扶持,生活上互相关心。在幸福村学区,还有一批中层干部被提拔为校长,大家都说,这里真是一块“幸福之地,成才之地”。

责任编辑:热点聚焦网
随机推荐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版权隐私|网站地图|返回首页

CopyRight© 2011-2015 zgqy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聚焦网 版权所有

服务热线: qq1987369246 18612878329

备案号:京ICP备1300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