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 “养老金融服务——养老金与投资管理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演讲中从十个方面对生命周期基金进行了诠释,并大量借用美国的相关资料数据,对比研究中国的现状和未来。他认为,生命周期基金符合中国的政策对养老金的要求。
一是关于投资决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美国养老基金的投资分布看,持零股票和满仓情况的人居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并非呈现出应有的股票减持现象,这说明分散投资决策的结果并不是理性的。
二是从中国企业年金的集中投资模式看,由于缺乏分散投资决策 ,每个年龄段人群资产配置都是一样的,收益率也都是一样的,这也不是合理的。因此,采用中间的道路即生命周期基金发展了起来。
三是生命周期基金在美国的发展现状。该基金最开始是 1993 年产生的,后来 1996 年在美国开始大面积应用。生命周期基金它是动态调整的一个投资工具,就是说年轻的时候,高风险的资产配置多一些,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风险的权益类的配置自动地越来越少,形成一个下滑航道,而固收类的比例越来越大,它有一个自动调整公式。生命周期基金常常叫做目标日期基金,近年来在美国是发展非常快的,到 2013 年,美国的生命周期基金已发展到 6180 亿。
四是生命周期基金在养老金资产中配置中的重要性。2013 年,美国全部所有的养老金资产是 23 万亿,其中商业养老保险是 6.5 万亿,DC 型企业年金计划是 5.9 万亿,DB 型是 3万亿,州和地方的企业年金是 3.9 万亿,联邦政府养老金是 1.8 万亿。可以看到,生命周期基金是 DC 型养老金资产配置的主力军,也就是说美国大约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养老金是来自于生命周期基金,这是一个事实。
五是关于中国版的 IRA。中国版的 IRA 税优政策今年即将落地,显然目前来看是对生命周期基金的一个呼唤,从美国的数据构成看,它实际是占整个全部资产的美国 IRA 将近 20%左右,大概十个人里面有两个人买了这样一个傻瓜产品。
六生生命周期基金在教育产品上的应用的潜力也是非常大的,零售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在美国典型的就是 529 产品。例如, 2015 年生了一个小孩,你想给他买一个 18 岁上大学的一个产品,即 2033 产品,它有一个缴费公式,一般来说它的回报率是非常好的,这个产品增长率是非常好的,目前在美国是 2000 亿美元。这个产品十分适用于零售市场,代销和直销大约各占一半。对于基金业来讲,教育和养老金显然是未来新的增长点
七是从美国经验分析生命周期基金的收益水平。以美国 450 万人的联邦政府雇员职业年金情况看,创建以来,“2050 基金”收益率超过了 10%,“2040 基金”为 6.93,“2030 基金为 6.56”,时间越长收益率越高,时间越长的风险资产配比就会越高。
八是关于生命周期基金的配置。从美国情况看,一旦生命周期基金引入之后,401K 账户资产的配置就不像以前那样非理性了,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接近退休日期的临近,资产配置比例逐步从高风险类向低风险类调整,这个图形十分明显。
九是我国引入生命周期基金条件已经成熟。第一,从现状和经历上讲有一定基础, 2008到 2010 年的时候,中国曾经研究过生命周期基金,并且截止目前大约有 3 支生命周期基金。
第二,从政策和环境上看,首先,生命周期基金符合中国的政策对养老金的要求,中国年金是 DC 型,不是 DB 型的;其次,它符合当前个人投资决策权的改革趋势与制度选择;再者符合资本市场的现状,生命周期基金是符合我们环境的。
第三,从可行性上看,目前年金基金存量已达 7000 亿,机关事业单位正在建立年金制度,改革以后每年增量大约上千亿,在加上企业年金的增量一千多亿,合计年度增量接近 3000 亿元;中国版的 IRA(个人养老保险账户)税收政策即将激活,这个市场要多大就有多大,完全看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潜力非常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体制改革基本已经定了,对生命周期基金的需求是有一定潜力的;中国的传统是重视教育,中国版的“529 教育计划”的市场也是很大的。
第四,关于必要性有两点看法,首先,追求当期绝对收益的观念一定要有所改变,建立生命周期基金,就是改变观念的一个抓手;其次,在措施上,要从看重当前的风险收益特征,转向长期收益,这是价值投资的一个转变,而引入生命周期基金也是一个促进的动力。
第五,从现实意义看有三点,它浅显易懂低门槛,中小企业可以加入,可以极大地扩大企业年金的覆盖面;对大型企业,也可以定制生命周期基金,提高收益水平;将极大丰富共同基金的公募产品的种类,满足市场的需求,刺激资本市场的发展。
十是政策建议。第一,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政策要改革,应该大幅提高股票比例的上限,否则,生命周期基金的的“下滑航道”将难以设计,至少,投资政策中应对生命周期基金的股票投资比例进行松动,或实行个案批准制度;第二,为扩大企业年金的参与率,要尽快建立“自动加入”机制,即或建立美国式的“选择加入”机制,或建立欧洲式的“选择退出”机制。现在建立年金的条件有三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建立工会,必须是盈利),这太复杂,没有必要,应该取消,代之以“自动加入”制度。第三,对投资应建立一个“合格默认投资选择”(QDIA)机制,或说,建立有限的个人投资选择权,雇主必须为每个人提供若干投资选择,比如是三个:一个选择是“生命特征基金”(在“保守”,“温和”和“激进”等几个类型里个人要选择一个),第二个选择是现在的传统做法,第三个选择是生命周期基金。如果个人不选,那么,与个人年龄相对应的生命周期基金就是它的“默认选择”,这样做了,雇主就免责了。第四,建议尽快修订“企业年金管理办法”(2004 年的第 20 号令)。把上述重要改革都纳入进去,把这次修订作为一次升级中国版 401K 的重要里程碑。可以说,这次改革甚至比制订企业年金税优政策都重要,2013 年 12 月份的税优政策出台之后,更加说明了这次企业年金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