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催动教育深度变革
来源:热点聚焦网 【 】 阅读:

        如何全面考查、系统考查,能否真实考查,是综合素质评价也是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难点所在。如何让高校、中学更好适应非分数评价体系,在自主招生中取得应用实效,也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构建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是高考综合改革的一大亮点,符合基础教育的素质导向。上海市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的“两依据一参考”,即“以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新的高考制度设计,综合素质评价与统一高考、学业水平考试一起构成重要环节。相对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而言,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制度框架,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统一高考可以直接继承传统高考的种种做法,无论从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来改革,还是从填报志愿、双向选择、多元录取来改革,始终跳不出高考恢复以来的历年改革的藩篱,给人们的感觉终究是“万变不离其宗”;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尽管会上升到省级统筹、采取分类分级分等做法外,仍然会被视为实施数年的高中会考的“翻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以上两种考试形式本质上仍然是以考查知识内容为主,况且相关改革已经实施数十年,其考试形式、运行机制都相对固定甚至僵化,怎么改都难有大的突破。由于选择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实质是找到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因此,上海市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实属常情合理。

  此次上海市把建立和完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作为高考综合改革的重点,具有标志性意义。其实,在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之前,有关省份和一些地市都在自行探索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研制了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提供了非常完善的测评系统,但许多难以为继、弃而不用,最后坚持下来的为数不多。究其原因,除了人们的认识和态度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综合素质评价未与高考挂钩,考试评价改革缺乏整体性,政策措施相互不配套,制度环境尚未成熟,况且其本身的制度设计有待完善。这些问题都是推进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需要认真考量的方面。应该看到,上海市对先行先试做了充分的准备,先期的调研,广泛的座谈,多元的参与,深入的研讨,反复的研究,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后,才从容出台较为成熟的实施方案。从各路媒体对此的报道情况看,并未出现来自某个利益群体的集体反对声,反而是深入人心、普遍叫好,呈现出较高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上海市将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确定为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四大方面内容,每个方面都规定了价值取向、评价指标和记录重点。例如,“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主要反映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包括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等,重点记录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党团活动等情况。又如“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主要反映学生的创新思维、调查研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体验经历等,重点记录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创造发明等情况。以上四个方面总体上反映了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特别是这种考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折射出明显的人才培养和选拔理念的变革,评价学生不再只看重智育因素,还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个性、素质、能力的多个维度。当然,如何全面考查,怎样系统考查,能否真实考查,恰恰是综合素质评价也是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难点所在。如果上海市所有学校都能落实执行到位,自然会对解决这些问题作出重大贡献。

  作为一种新的高考制度设计,上海市在运作模式上特别强调“写实记录”,突出内容真实,确保程序完整、工具可靠、评价到位、可操作性强。比如,高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集中反映综合素质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收集相关事实材料,每学期及时填写成长记录册。学校在信息管理系统内统一录入学生自我介绍、军事训练、农村社会实践、国防民防活动、党团活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违纪违规情况、基础型课程成绩、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学习经历、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和学校特色指标等内容。学生基本信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综合得分,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体育艺术科技活动项目情况等内容采用客观数据导入的方式记录。这些做法是对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生活、成长经历的系统整合,也可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所借鉴参考。

  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对更全面评价学生迈出了重要一步,但如何应用好综合素质评价还是一道难题。具体而言,一是如何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学生可以利用写实记录及相关事实材料,分析把握自己的成长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二是如何引导高中学校开展各种素质教育活动,通过设计特色发展指标,促进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三是如何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特别是如何让高校、中学更好适应非分数评价体系,在自主招生中取得应用实效,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责任编辑:热点聚焦网
随机推荐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版权隐私|网站地图|返回首页

CopyRight© 2011-2015 zgqy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聚焦网 版权所有

服务热线: qq1987369246 18612878329

备案号:京ICP备1300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