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综合素质评价这个“软标准”成为“硬参考”
来源:热点聚焦网 【 】 阅读:

        学生的自我报告,如果能够表达出真正的自我,就能够成为高校选拔的“硬参考”。在这个意义上讲,有没有“硬杠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实而有质量的个体材料,能为甄别学生“材质”提供参考。

  作为高考改革“两依据一参考”的重要内容,综合素质评价这“一参考”如何实施,更为人瞩目。因为“两依据”不管怎么说,都有“硬杠杠”,看得见,摸得着,而“一参考”则是“软标准”,在一些人看来,似乎不太容易看得见,不太好测量。社会关注的焦点,主要还是集中在“综合素质评价这个软标准是否能成为真正的“硬杠杠”。

  在笔者看来,综合素质是多维的统一体,其外在形式是复杂而多样的,呈现往往是间接的、模糊的,不可能都有显性的标识,也不可能都数量化。而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创新精神等,更是隐性的存在。如果一定要把软标准“硬杠杠”化,只能是削足适履,事与愿违。从某个角度看,一些人潜意识中的“硬杠杠”思维,没有脱离应试的窠臼,实质还是分数至上的思维,试图把什么都转化成分数。

  值得肯定的是,上海的《评价办法》在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上,已经作出了系统设计。而且上海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并没有去一味追求形成“硬杠杠”,应当是十分明智的,符合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在本质要求。用心看《评价办法》就不难发现,在上海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中,有些方面是学校各种活动的记录,有些是学生自我的报告,这种设计立足重在写实、体现特色,有益于更好地展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真实内涵。尤其是学生有撰写自我介绍和递交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的空间,为学生展示丰富的个性,提供了可能。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人。综合素质不是公式化的平均值,一定是充分个性化的,教育评价的价值就在于发现这种个性。所以,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实施,一定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表达,展示真实的自我和个性特征。

  要超越“硬杠杠”思维,高校如何使用综合素质评价非常关键。换句话说,“软标准”如果成为“硬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才能真正有效施行。而成为“硬参考”的条件,就是综合素质评价的材料是否具有可识别性。据笔者多年参加各类招生面试的体验,充分反映个性特点的考生自述材料对主试者往往最有价值。主考官可以按材料提供的线索去与考生深度交谈,深入了解考生的素质状况,做出较恰当的判断。前段提到学生的自我报告,如果能够表达出真正的自我,就能够成为高校选拔的“硬参考”。在这个意义上讲,有没有“硬杠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实而有质量的个体材料,能为甄别学生“材质”提供参考。

 

责任编辑:热点聚焦网
随机推荐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版权隐私|网站地图|返回首页

CopyRight© 2011-2015 zgqy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聚焦网 版权所有

服务热线: qq1987369246 18612878329

备案号:京ICP备1300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