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制度可以相互学习,政治制度可以相互借鉴,唯有中国文化,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独一无二的灵魂,才能真正引领中国实现全面的伟大复兴。”三亚市委书记张琦履新之初,明确提出把三亚打造成为国际化的精品旅游城市的目标,为三亚的未来描绘了清晰的蓝图。那么,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实现国际化的精品旅游城市?这一话题引发了当地专家学者的热议。日前,海南省政协委员、三亚市政协常委、东方五和文化研究院院长马宪泉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三亚建设国际化精品旅游城市需要有国际化的规划配套、国际化的城市管理,国际化的语言,更需要国际化的文化思想支撑。
三亚需要寻找新的文化代言
“我个人认为,建设国际化精品旅游城市,吸引国际高端游客,需要有国际化的规划配套、国际化的城市管理,更重要的是国际化的文化思想。”为什么文化思想对于三亚未来的建设这么重要呢?马宪泉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中国新时代的潮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复兴中华民族,经济制度可以相互学习,政治制度可以相互借鉴,唯有中国文化,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独一无二的灵魂,才能真正引领中国实现全面的伟大复兴,才能真正代表中国,面向世界,走向未来。
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国际国内不同的重要场合,都在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创新,并亲自主持了全国文艺座谈会。这些都预示着改革开放30年来,一直被忽视的文化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一场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已经拉开;二是国际旅游岛的绿色崛起,省委书记罗保铭曾明确指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灵魂是文化,要努力把国际旅游岛建设成为既有自然生态之美又独具人文魅力的文化岛;三是三亚的可持续性发展,自2006年三亚开始着手打造美丽文化提升城市形象,“美丽三亚 浪漫天涯”的文化名片应运而生,深入人心,享誉海内外,为三亚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有关三亚的各种负面新闻不断出现在各大媒体。这一迹象表明,美丽文化在三亚的持续发展中已经显示出了很多的不足之处;他认为,三亚建设国际化精品旅游城市,需要寻找新的文化代言。
国际化三亚离不开文化支撑
“任何一个旅游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国际化三亚同样离不开文化支撑。”马宪泉说,三亚既是一个旅游城市,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上千万人次,也是一个外地移民人口众多的城市,还是一个黎、苗、回等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什么样的新文化,能为三亚打造精品旅游城市注入灵魂与动力,能让国际游客、外地移民、本土多民族居民共同认可,共同拥戴,共同践行?目前,大家熟悉的三亚文化,主要是美丽文化、天涯文化、黎苗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文化等等,这些文化都有可取之处,但在践行过程中又似乎不那么给力。
马宪泉认为,代表三亚的新文化必须具备两点:第一,三亚新文化必须有国际化的高度,具体来说,就是要具备四个特征:普遍性、先进性、世界性和民族性。普遍才能普及,先进才能领时代之先,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第二,三亚新文化必须接地气。什么是接地气?我的理解就是三亚的国际游客、外地移民、本土多民族都能听得懂、记得住、做得到:“打个比方,我们从小到大,老师教给我们那么知识,除了长大还在用的,其余的基本都记不住了,但是相信每个人都能记住的乘法口诀,小时候只要背熟了,一辈子都不会忘,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因为它简单、易记、实用!”
毛遂自荐倡导“五和”文化
“三亚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这片土地无私地养育我,我在这里有了自己的事业,在这里有了幸福的生活,我发自内心地感恩三亚,感恩三亚人民。”马宪泉说,作为发轫于三亚的一名企业家和文化学者,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三亚的未来出言、出力、出心。因此,他愿意以毛遂自荐的方式推荐由自己首倡的“五和”文化为三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贡献微薄之力。
马宪泉说,“五和”文化,简单来讲,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天人和合。非常接地气,相信只要听过的人,十有八九都听得懂,记得住。因为它具有普世性,无论你是外国人、外地人、本地人,还是少数民族,人人都有家,家组成社会,社会组成国家,所有的国家组成世界,人与万物都生活在地球,这五大成员层层递进、唇齿相依,缺一不可,相融共生。要让这五大部分有效地联结起来,只有一个“和”字。但是,“五和”文化并不是五句话那么简单,在这五句话后面,有着对当下社会矛盾的深刻反思、有着对中国梦的深入思考、有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有着和合学术思想的系统性。
一种优秀的文化,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马宪泉说,自2012年7月,“‘五和’文化新闻研讨会”首度在三亚南山召开后,“五和”文化学术成果先后在《人民论坛》、《人民日报》、《海南日报》、人民网、求是网等主流媒体刊登发表;也得到了国学大师“和合”学创始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长、国学研究院院长张立文教授等诸多学术名家的高度评价;之后在三亚市委领导的积极支持下,三亚市政协联合三亚市委、宣传部、教育局、社科联等相关同志,组建了“五和”文化工作小组,分别在琼州学院和河东区中心学校开设“五和文化大讲坛”,并与琼州学院大学生共同组建了五和志愿者团队,长期开展“五和”文化的德育课程,开展一系列的“五和”公益慈善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
“人心和则善,家庭和则兴,社会和则谐,国家和则强,世界和则宁,天地和则美。大家试想,如果全世界70多亿人都人心和善,全世界15亿个家庭都家家和睦,全世界240多个国家都和谐,那么世界一定是和平的,人类和地球一定是和合的。”马宪泉十分动情地对人民网记者说,“如果将美丽三亚注入厚德的内涵,天涯文化再融入五和的思想,以‘美德三亚 五和天涯’作为三亚新的文化名片,一定会为三亚打造国际化精品旅游城市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
他认为,“五和”文化2012年从三亚首倡出发,在社会各界和各方朋友的扶持下,一路走到了北京,又从北京回到了三亚,它首倡于三亚,弘扬于首都,践行于三亚,是三亚人民共同的智慧结晶,希望它也能为三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文化的基因,为“美德三亚 五和天涯”文化建设、为将三亚建设成为国际化精品旅游城市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