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公开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国发〔2019〕4号)是继2014年5月2日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之后的第二个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发”文件。两个最高级别文件的共同特点是:都推出批量性重大改革政策措施。相信省级政府都会有落实的方案或细则。相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都会认真学习,抓住这一大好机遇,狠抓落实,促进学校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现将本人蜻蜓点水式的学习体会分次汇报如下,仅供参考,敬请批指。
“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学习体会

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
1.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是个战略性任务,意义重大。
2“两个关口”的提法符合职业教育规律。解决这两个“两个关口”问题,对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教学标准的理解。这里的教学标准,应该包括但不仅是教学行为的规范,指一个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标准。这个意义上的教学标准似是苏联教育体制的说法。
4.教学标准的原则要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一在于学校教学须与市场需求尽量对接。要求每一个专业的教学标准都对接相关职业的技术标准(工作标准)。教学标准→工作标准。
5.教学标准的核心内容。专业层面的教学标准,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学制周期的计划、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流程的规范。其中,课标是“定海神针”。
6.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的特性。职业教育的教学标准不可能一劳永逸和千篇一律,具有变动不居的特点——必须随着市场技术(工作)标准的不断进步而有阶段性的调整。这是职业教育规律使然。调整的要求就是尽量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工作过程)对接。
7.毕业学生质量标准的理解。从时空意义的角度看,学生已经离校。从标准实施的角度看,质量评价主体应该是毕业学生就业的单位或升学所在的学校。综合上述两个角度看,标准内容、具体指标应该不以校内工作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成绩为主。
8.毕业学生质量标准实施的意义。毕业学生质量标准提法和推行体现中国职业教育的一大进步。实施之,相信至少能够解决两个问题:
▲对于毕业生就业率,学校想报多少便报多少的问题。
▲用毕业学生质量状况评价倒逼学校改进工作的问题。
1.改“教学标准”为“人才培养标准”。“国家教学标准”改为“国家XX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
2.重视“两个关口”实施效果的评价。建议也应制定评价标准。因为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评价标准。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不能没有规范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中,评价实施主体比较关键。建议企业实践专家或企业在校兼职教师在评价实施主体中应占有一定比例。
3.评价指标占比。评价一个学校毕业学生质量的标准指标可以有学校层面的和学生成绩方面的,但60%以上的指标应该指向毕业后的就业状况。
▲因为本《方案》“总体要求”明确:职业教育要“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
▲因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好与否,校内指标的说服力远逊于校外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指标。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评价指标。毕业学生质量标准建议包括7个指标: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稳定就业率、工资收入水平、毕业生接受教育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生家长满意度。
▲设置专业对口就业率、稳定就业率两个指标的政策依据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和本《方案》“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中的第一个对接。
4.毕业深造学生统计问题。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个指标统计,但建议不计入就业率、稳定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评价项目中。因为,升学者不是就业者。
建立健全学校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教材、信息化建设、安全设施等办学标准。
学习体会
1.建立健全学校设置标准是必要的,但,职业院校与普通教育院校又一个不同之处在于:设置的标准也得阶段性调整。因此,这里的“健全”应该包含不断完善的意思。
2.师资队伍建设的标准无比重要。“健全”,包括分类分层。因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主要由专业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两类组成。
3.信息化建设标准的建立尤其重要。许多学校投入不少,效果不佳。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把内涵建设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1.制度体系的组成问题。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应该包括两个子体系:在世界意义的职业教育概念下,中国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由中高职院校制度子体系(职业教育子体系)和中高技院校制度子体系(技工教育子体系)组成。
2.制度体系与标准建设关系问题。从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角度看,制度体系包括但不仅是标准的制定,也包括相关制度的建立。为此,建议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建设至少包括三类制度标准:
(1)设施设备类制度标准。按照全日制教育、职业培训、非全日制教育三种办学形式所需的设施设备等硬件要求制定相关标准、建立相关制度,持续解决职业教育各类院校办学条件问题。
(2)内涵建设类制度标准。按照全日制教育、职业培训、非全日制教育三种办学形式所需的内涵项目要求制定相关标准、建立相关制度,解决职业教育各类院校办学质量问题。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项目建议考虑以下8个:校企合作、师资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教研、信息服务、内部管理、质量评价。
(3)持续发展类制度标准。根据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量和质的新需求,按照全日制教育、职业培训、非全日制教育三种办学形式所需的项目新要求制定相关新标准、建立相关新制度,解决职业教育各类院校持续发展问题。
2.标准制定的主体问题。建立相关项目的办学标准是十分必要的。但,建议所有标准制定应当征求行业企业的意见,最好由校企两个主体共同完成;
3.标准的核心指向问题。所定标准应当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原则。
推进资历框架建设,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
学习体会
1.资历框架的理解。资历框架建设是国际惯例。一般由国家牵头进行。通过建立国家资历框架认证平台,建设国家学习成果转化管理网和学习成果认证服务体系等基础设施构建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同层次或不同层次学校之间,学校与行业、企业、培训机构之间,区域之间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可以互认。
2.资历框架的意义。长期以来,全国各成体系、各自运行的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职称,学历之间可以通过资历框架中的学习者个人帐号,学分累计以及相关认证等制度实现水平的参照和资格的贯通。比如,高中毕业生进入技师学院学习三年。拥有国家统一的学习者个人帐号,在教学内容、教学标准、评价标准等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学分可以互认,毕业时可以获得以前拿不到的大专毕业证书。
3.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的困难。推进资历框架建设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无疑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举措,但也必然会遇到诸多困难,如,资历互通衔接与现行政策之间可能有冲突、资历互通衔接与政府相关部门职能之间可能有矛盾、资历互通衔接与各利益相关方之间会有利益纠结,资历互通衔接与用人单位认可之间也可能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就比较困难。
1.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是个复杂工程,需要不断改进的顶层设计和不断实践的经验积淀,应该有不同系统不同分框架合成。建议国家层面组成专门小组指导地方稳步推进。
2.期待通过这次改革: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衔接,解决长期困扰技工院校发展的学历问题。建议:
(1)高中毕业生、中职或中技毕业生进入高级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继续学习三年,获得高级技工职业技能等级、完成规定学业的毕业生也发给大专学历毕业证书;
(2)高中毕业生、中职或中技毕业生进入技师学院继续学习四年,获得预备技师(技师)职业技能等级(预备技师的学生须在企业就业两年并通过技师项目考核和论文答辩后转为技师)、完成规定学业的毕业生也发给本科学历毕业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