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里面的情况太真实了!都是为了孩子哭笑不得。”“奇葩作业多,何止两行泪!”“元宵节那天,又在帮小孩做花灯,超市里的双面胶又脱销了!”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奇葩作业多 亲人两行泪》后,留言区瞬间成为了家长们的吐槽区,家长们纷纷以身说法,晒出了自己遭遇的奇葩作业经历。实际上,媒体关于奇葩作业的报道,留言区总是能被家长的吐槽“攻陷”。可见,家长们真是苦奇葩作业久矣。
从网友的吐槽中,奇葩作业大致可以分为几类,每一类奇葩作业,反应的都是某些现实存在的教育问题。对此,我们还需对症分析。
第一类奇葩作业,是大量机械、重复类的抄写。比如有家长介绍,孩子的寒假作业仅英语一项就有:上册一到六单元单词抄十遍加一遍翻译,课文抄五遍加一遍翻译。对于孩子来说,适当的抄写或许能够强化记忆、提升学习能力。但是,大量机械、枯燥的抄写,不是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没有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只会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第二类奇葩作业,则是五花八门的亲子作业,要求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共同完成,并且要“处处留痕”,拍照片、视频发家长群等。比如一位网友写道:“有一次三八妇女节,其中的一项作业是帮妈妈或其他女性长辈洗脚并发视频,那一晚微信群里各种各样的脚丫子齐飞,场景至今难忘。”老师布置类似的亲子作业,出发点可能是好的,希望培养孩子的孝心,但是过于重视形式,而忽略实际意义,很容易沦为形式主义。另一些要求家长参与的作业,实际上却导致家庭作业“家长化”现象,加重了家长的负担。
第三类奇葩作业,是各种以“素质教育”为名的作业。比如有网友提到的:语数外三科完全打通,内容都与梅兰芳有关。数学作业要求孩子们通过丈量计算梅兰芳故居的面积,英语作业是让孩子用英语对梅兰芳的生平进行介绍……这类作业的初衷,指向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本来没什么坏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老师留作业时并没有提前进行过科学评估,导致一些作业完成难度过大,孩子无法独立完成,最终还是成了家长的负担。
第四类奇葩作业,则是那些明显超出孩子认知能力、智力水平的太偏、太难的作业。这些作业往往完全超纲,且离奇古怪,不仅难倒了孩子,连父母也无能为力。家长向“万能的朋友圈”求助某道作业题答案的情况随处可见。这些明显超纲的作业之所以会出现,根本原因就是它们并非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布置的,而是直接从别处照搬而来。这样的作业显然无法发挥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巩固知识的作用,老师是省事了,却苦了孩子和家长。
归根结底,作业是帮助孩子更好完成学习任务的工具。如今,作业成为家校矛盾、亲子矛盾的导火索,无疑背离了其存在的价值。关注作业问题,减少奇葩作业,不仅是孩子减负,也是为家长减负,更是为脆弱的家校关系减压。要解决奇葩作业的问题,不仅要对作业本身下手,更要厘清家校关系的边界,令学校、老师和家长各司其责,避免将学校和老师的职责转嫁给家长,使家庭作业“家长化”。
只有让孩子和家长从各类奇葩作业中解放出来,他们才能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更好地投入到那些对知识巩固、能力提升有帮助的学习活动中,让家校关系和亲子关系得到改善,真正实现为教育“减负增效”的社会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