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是一个老话题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教学成果。所以,尽管课改提出了这么多年,它依然是一个热门关键词。
对于课改,我也有些自己的看法。从国家提出的课改要求来看,概括地说,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程改革,另一方面是课堂教学改革。在课程改革方面,教育部有自己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从改革成果来看,我们的课本已经越来越科学化和人性化。但课堂教学改革却不太尽人意。我认为,课堂教学改革恰恰是课改的核心。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新课程实验的主阵地,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理想的课程转化成现实的课程。
回想起我小时候的课堂教学,除了体育课,一切学习都是在棱角分明的教室里进行的。桌椅讲台整整齐齐,老师“高高在上”地站在讲台上讲,学生们“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上听。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我们那个年代,是最直接、最有效甚至是唯一的教学方式。相比于当下的“信息爆炸”,那时候的信息太匮乏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就是课本和老师。那时候的老师在学生眼里堪称“移动知识库”,老师知道的东西真多啊,很多孩子都把老师视为偶像,听起课来也是津津有味,兴趣盎然。
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课堂教学又是什么样的呢?走进大多数中小学校的课堂,乍眼一看,教室更宽敞了,桌椅更整洁了,还多了电视、电脑、投影仪等这些“高科技”教学器材。再细看看老师的传教方式,有什么改变吗?没有,依旧是以“说教”为主。学生呢?已经不像我们那个年代那样“乖”了。“老师,你讲的东西我早就知道了!”“老师,你说得不对!”这样敢跟老师“对着干”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这是为什么?是现在的孩子胆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叛逆了吗?不是,是信息时代造就了越来越多“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现象。现在的孩子,能接触信息的通道不计其数,只要想学,从网络上、从各种图书上都能轻而易举地学到,即便不主动去学,在耳濡目染中也会受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照本宣科,甚至讲的都是孩子已经知道的东西,那孩子上课走神、做小动作也就情有可原了。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被各种冲击视听感的东西吸引,单调原始的说教任谁都不喜欢。这就导致有的老师为了维持课堂秩序,给那些不愿意循规蹈矩的孩子以限制、批评、惩罚,甚至是排斥和孤立。这样的学科教学不但教不好孩子,反倒会破坏孩子的学习感受,给孩子制造学习障碍。
不仅如此,孩子回家后,还要被家长不由分说地催促着、逼迫着写作业,甚至压榨孩子玩的时间来学习。虽然国家多次强调给中小学生“减负”,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哪个家长愿意真的放手?有的家长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跟孩子在学习问题上产生矛盾也如“家常便饭”。家长对孩子非打即骂,不但让孩子更加不爱学习,还造成了亲子矛盾。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既没有好的学校环境场,又没有好的家庭能量场,孩子怎么可能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呢?
毋庸讳言,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并不受孩子欢迎。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孩子喜欢的呢?不妨先想想,孩子平时都喜欢什么?
喜欢玩。玩能让人放松、身心愉悦,获得好的感受。过去,捉迷藏、跳房子这样简单的游戏都能让孩子们沉迷不已。现在,各种网络游戏充斥着孩子的生活,手机、电脑里大量丰富的信息不断刺激着他们。别说孩子,就连让家长不玩手机、不碰网络,静静地坐上40分钟都难。
在我看来,当老师或家长发现孩子容易被游戏吸引时,不该强硬地把孩子从他喜欢的游戏世界里拉回来,也不该把玩当成学习的天敌。而是该想一想,是不是我们的教学方式出了问题?是不是该转变一下我们的教育思路,变一变我们几十年来未曾改变的教学模式?我们能不能在课堂中创设出孩子喜爱的、积极健康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
让孩子在游戏和体验中学习,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孩子好玩、好动的需求,也不是为了哄他们高兴。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对象是丰富的环境经验。这些环境经验,既包括自然经验、社会经验,也包括人的内心体验。而一般的学科教学,主要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的间接经验,突出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
如此说来,与其把孩子限制在钢筋水泥、棱角分明的教室里咀嚼他人的间接经验,何不把孩子放归更广阔的课堂,把学科知识融入丰富的游戏和活动当中,让他在体验和经历中获得最直接的内心体验呢?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现在的课堂教学已经尽可能地倾向于形象化,但还是不如直接体验更直观、更清晰。
所以,在六力小学,大部分教学任务都是在活动中完成的,每个学科都有“五大”“五小”各十个主题活动,每个活动都是根据孩子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情况而设计的。这也是六力小学的孩子看起来每天都在玩,却依然能考出好成绩的原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