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则微信,新福光华的李春福撰写,讲述中国教师劳累的原因。有些道理。其中大部分是关于中学教师的,根据原文,我做了调整,整理出小学一线教师劳累的原因。
我身边的教师,无一不喊累。一个人喊是想偷懒,两个人喊是瞎起哄,一群人喊就需要思考问题所在了……
第一累:“越权”的劳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线教师的身份开始多元:学习指导,思想工作,安全监管,突发事件救助,家校联系……这些工作是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不敢说,但,确实是我们的良心工作,这也不用想。没有一个教师会在儿童有危险的时候不理不睬,会在突发事件前跑跑。而当这一切都以文件,规则的形式制约教师的时候,一线教师就感觉喘不过气来了。事实上,班主任的工作难度之大,是一般管理工作不能比的,因为儿童不具备完全行为责任,他们不需要承担经济的,民事的,刑事的各种责任,也就是说,他们几乎是不被惩罚的。所以,一旦有事发生,班主任首当其冲。有形的,无形的压力在班主任工作中如影随行。
给大家一个参考,香港的教师明确被告知:不用做思想工作。学生没违纪,不用管,违纪,告诉校长;全欧洲和美国,就没有“班主任”一说,教师上课的原则是:按部就班教学。他们认为教育儿童的思想是全社会的事情。不是学校的事情,更不是某个教师的责任。
而我们的越权越责,让我们身心疲惫。而此时,谁来保护班主任,保护一线教师的权益?只有靠教师法,劳动法,宪法。当事情真的发生后述诸法律,一线教师还需要具备法律意识,还要走司法程序,效力远不如一份份“文件”来得管用!
第二累:个人成长困难
原文中有一个有趣的设想:两位水平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一个进外企,一个进学校。看看他们的最初五年。进外企的那位,在进去时,经历初试,面试,复试,笔试,再面试,总部再试。过关了,之后是无休无止的培训。而在企业,培训是员工的福利之一,因为它们的培训的内容确实是可以提高人的素质的。如:注重个人的形象,注重团队协作,注重学习,注重个人价值的提升,注重发展的机会,懂得用数据和逻辑说话,懂得按程序办事,懂得关注整个行业的趋势,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尊重别人的时间,私隐,讲求效率,追求目标等。在五年里,会被训练成一位适应社会,眼光开阔,待人接物的技巧和为人处世的方法都非常成熟的白领。
进入学校的那位,年轻,有朝气,担任班主任,从早到晚,假期补课,周末加班,不停的教,处理各种问题,无休无止的重述知识,没有时间培训,甚至没有时间充电,因为工作的内容琐碎而具体,工作对象年龄小而幼稚,工作环境相对封闭而简单,他没有觉得自己需要立刻大量的学习在大学没有学过的社会性内容。于是,处理一个问题时,成本过高:非常生气,这对身体有害,用好几个小时教导一个儿童,希望养成一个习惯或者改正一个问题,给家长打电话投诉花去半小时,心情不好吃不下饭,脾气不知不觉变坏,身体不知不觉变差。五年里,因为他太早就教人而不是被人教,太早获得认可而不是像别人一样有个爬坡的过程,很容易自满和产生高高在上的感觉,放弃系统的进修,培训,毕业时的优势已经不存在,倾注了心血的班级毕业走人,因为当班主任出色而必须再当下去。一个更加辛苦的五年在等着他。脾气暴躁了,开始抽烟,最习惯的事情就是收集各种各样的试题,资料,然后是整理,归纳,然后是改作业。开始学会偷懒,开始怀疑自己的未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培训内容几乎就是他一直在做的事,或者是关乎“道德”的讲稿,而这些乏味的东西周而复始地循环,让他产生了无尽的厌烦,抵触。培训,让他不进而退。道德,成为一些要求的时候,提出要求的人自己未必做得到。道德亦是一种高尚的生活体验,只有当生活足够优雅时,开始讲究。所以,德者,就是有道的生活。
第三累:儿童教育的实情
我年轻,我有旺盛的精力,象风在吼;我热情,我有澎湃的生命,似水在流。
这是儿童写下的话,从中,我们看出了实情。老师面对每个班40-80个精力正旺,自制力很低,对世界充满好奇,准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探索的儿童,随时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他们的想法经由他们无法负责的语言说出,他们的行为是只讲眼前而忽视未来的,他们在大量接受新的事物的同时却牢牢的保留家庭小环境给他们的真实深刻的影响。教师,要面对的是这样的教育实情,确实会让人心力憔悴。
在爱与教育的纠结中,我们一直找不到方向。太多的案例麻醉我们,告诉我们“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太多的现实让我们体验“爱在现实面前很无奈”。教育中无法调和的矛盾让一线教师承受,而且是无时不刻地深切感受,哀大莫过于心死。累,源于心的真切体验。
第四累:管理缺乏合理
目前的学校的管理者,绝大部分是教师出身,在专业方面一般都有拿得出手的活儿,但在"管理"上,是个实实在在的外行。教师成为管理者,奉行的是经验型管理,说白了就是“文件+个人意志”。走马上任前会接受为期1-3个月的"教育管理"培训,然后就是一年的考察期,和说不定的副职期。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要完成角色的转化:从教师变成领导。要实现从原先的关心学科教学,关心学生到关心教育局的转变,从研究教材到研究文件,从天天上课到天天开会的转变。内心的变化是明显的,管理,很容易变成一种简单的管制。苦尽甘来后实施的管理,利己的多,利学校发展的少。原文中排列了一个顺序:教育局第一,这点不用想,现实就是这样。中层的团体利益第二,不顾及学校的中层,管理就失去了"群众基础",失去执行力。学生第三,教师第四。也许你会争论这里二,三,四的顺序,但第一位的永远是教育局的指示,因为这决定着管理层是否能继续管理,享有这一层面权利的“一票否决”。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学校管理,教师的利益应该是首位的。教师是一个学校的创造者,学生是一个学校的品牌的体现者。但事实上,学校的领导心中,如果他不把教育局放在首位,他的位置必然不保。如果不关心"自己人",他的事情就没有人去"做"。教学成绩,上级的各种检查,学校的各项纪律,每年的各种考核,升职,晋级,奖金,老中轻的隔阂,小团体的冲突,全都成了管理者的考虑因素,更准确说是管理的制衡砝码。
劳累,来自于简单的人治而不是真正的发展内驱力。
第五累:内耗成本巨大
原文中的这一条我基本没有意见,转载:
古人云:师道尊严。知识分子本来就自尊感强,再来个师道尊严,教师就不仅具备了知识分子的细腻,又再加之双重的自尊,在出世入世间,教师的心理演绎得格外的复杂。也因此,学校成了人事最复杂的地方。教师vs管理者,主科教师vs"副科"教师,想干出名堂的教师vs想平安度日的教师。
提供一个信息:台湾地区,没有职称评选,没有特级教师的荣誉授予,没有“教授”级别的小学教师职称。日本也一样,这些荣誉无时不刻让内耗成为一种常态。因为职数就这么几个,给了你我就没有,我占据了你就得等,眼见得退休前还是低职称,心里不甘啊。所以,教师团队中的拆台就成了让一线教师劳累。这样的劳累不是“自找”的,身在体制中,环境有一种巨大的压力,让你陪着大家一起玩。
该文中的其他“累”,有一些言过其实,留着大家自己去体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