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融入,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全疆发
一、核心素养的关键是价值观
“核心”是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部分,与“关键”一词的含义基本相同。素养指的是一个人在价值观、知识、能力诸方面的修养。因此,综合起来看,我们理解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应该是着力培养一个人成长与发展水平中起决定作用的价值观。
俗话说得好:“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思想不好是危险品。”由此可见,思想、价值观对于人的成长最为关键。所以,能不能简而概之:作为基层中学,培养核心素养,首要任务是抓住价值观引领这个牛鼻子,才能真正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为价值观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纲,纲举才能目张。换句话说,知识、能力、身体等方面的品质培养,应属于基础范畴的必备品质。
二、审美融入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是空中楼阁,而是要接地气,抓落实。美是人类对事物的一种愉悦感。审美教育有助于正确价值观及核心素养的形成,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对一人的成长是何等的重要。正如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之理论于教育者,以陶养感情为目的;美育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
审美是指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人类从主观、情感上去发现、品味、欣赏客观事物中的美,并从中获得愉悦感。审美是一种带有直觉性、情感性、愉悦性的主观心理活动,能提升人的境界,促进人的发展。审美的情感体验过程,不仅能丰富人的生活,更是生命的高昂、精神的洗礼过程。它不仅有助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有助于对自身价值的肯定。

校本培训
因此,审美不仅仅限于音乐、美术、建筑等领域,在课程与教学领域同样适用。将审美元素融入课程与活动之中,显然有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个融入过程更多的是审美意识、观念、方法与课程内容、形式、方法的融合。审美融入课程及教学的过程,无形比有形要重要,也更有难度。
三、审美融入课程、教学的若干尝试
化大附中以办学思想“美的教育、美好人生”、校训“习与校长、化与心成”为主线,以“立志、立德、立业、立人”为育人目标,构建了较有逻辑与特色的办学理念体系,试图通过“审美融入”的思想、课程与文化引领师生的发展,从而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同时,以国家课程体系为基础,学校创新性地构建了与之对应的心灵美(品德与价值观)、思维美(科学与技术)、语言美(语言与文学)、艺术美(审美与艺术)、健康美(体育与健康)、行为美(综合与实践)六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在实践这个课程体系时,要求教师结合学科课程的实际内容,以审美融入为导向,落实核心价值观培养。譬如,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体悟到情景美、语言美、情感美、人格美等,进而加深对诚信、友善、文明、和谐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化大附中构建了以臻美德育、博美课程、智美教学、偲美社团、怡美校园、和美管理六个模块组成的学校文化体系。课程体系与文化体系有机融合,将审美教育与核心价值观融合,从而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譬如,通过“尚美学生”〔孝心美、学习美、助人美、劳动美、运动美、才艺美……〕的评比过程,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化大附中构建的“美的教育”课程体系与文化体系,就是通过审美融入来培养人正确的价值观。所有学科教学、学生活动都要有机融合审美元素,而不是仅加强音乐、美术教学的狭隘理解。通过教育过程的人性关怀之美、发现科学真理之美、觉悟社会规则之美、能力提升的成功之美、师生互动的情感愉悦之美等,促进学生的人格的发展与完美,全面提升核心素养。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美育者,一方面使之感情发达,以达成完美之域;一方面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
“智美教学”要求课程设计与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特点考虑“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主从与重点、过渡与呼应、比拟与联想、统一与变化”等审美原则,让学生体验到课程与学习中的趣味美、知识美、情感美、价值美等美的愉悦感。当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美与快乐时,学习就有了兴趣与动力,自然就化解了压力与负担,同时也产生了探究自然与社会的追求与自信。以美启真,促进智力开发,让课堂教学的更加生动、美感、高效。

成人礼

离队入团

团员活动
“臻美德育”强调的是德育主题活动中,将“真、善、美”融为一体。譬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礼、离队建团仪式、成人礼等重视仪式感。让学生在仪式感中,例如师生同唱国歌、校歌体验美的同时,激活爱国、爱校的情怀。又譬如举办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等,让学生在类似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从而培养了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以美养善怡情,提升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让学生的人生旅途更加自信、阳光、有情趣、有活力。这样的“立德树人”途径应该更有实效性。

男拳女扇
校本课程融入审美元素。校本课程“君子淑女”“化附国学”,以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及故事、文章为主线,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为一体,渗透了理想信念、修身律己、为人处世、行为规范教育,以诵读、书法、戏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加以实施。全员普及的“男拳女扇”课程,塑造形体之美、彰显精神之美等。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灵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四、提升教师的审美修养是关键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先行组织者、设计者、实施者。教师在文化与科学知识传播过程中的言传身教,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与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审美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年老师和学生同台演出后的照片
“敬业爱生”是化大附中教师群体的基本特征。她们在课前勤于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教法,课堂上讲究教学艺术善于启迪学生的思维,课后耐心辅导学困生,用自己的人格美、情感美去感染自己的学生。她们不苛求每个学生完美无缺,而是善于发现某个学生、某个行为的瞬间闪光点,及时肯定与激励,让学生从体验成长美渐进为追求美。以美育爱,彰显了教育的魅力。
努力实践教育教学中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是化大附中教师追求的新境界。人文底蕴与理论功底是审美素养的基础。一年来,学校为每位教师购买了《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苦难辉煌》等18本教育、人文图书,举办读书沙龙研讨活动,鼓励支持教师们丰富自身的人文底蕴。
借助审美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邀请到近百人次的基础教育界、化工大学的教学专家来校听课指导教学、帮助教师进行教学特色梳理、学术报告、实验教学技能指导等,特别是围绕如何应用“节奏与韵律”“过渡与呼应”等审美原则,提升教学的艺术性、有效性进行研讨。教师们在自身审美素养提升、学生体验到成长美的同时,感受到自身专业成长的美好。
提升教师生活中的审美情趣与能力。根据学校女教师多、年龄结构偏大、生活工作压力大的实际,学校有意识地外请专家,指导教师的日常淡妆、语言艺术、摄影艺术、舞蹈艺术等。同时,组织教师去国家大剧院观赏高雅的音乐舞蹈节目,鼓励师生同台文艺演出展示艺术修养,组织“雅美教师”评比活动等。学校提倡和鼓励老师们追求大方的服饰美、端庄的行为美、得体的语言美,用气质美来留住青春美、丰富教学美、增添教育美。
当教师自身的审美情趣、悟性、能力提升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可能会成为其当下心态及理想追求,其必然会努力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教师通过创造和享受教学过程中的美好,进而享受到职业幸福感,个人也变得更有气质和魅力。当偶然行为渐变为习惯,个人行为渐变为群体共识后,它就成了共同的价值追求与学校文化。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追求美与快乐;教育的本质就在于通过审美教育来激活人的灵魂深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为此而努力的求真、求善、求美过程。化大附中将努力践行“美的教育”,为孩子们的美好人生奠基。
来源:中国教育品牌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