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对同学们进行理想教育,3月18日,庙城学校初中部组织学生参观了清华大学。本次活动是一次文化之行,更是一次励志之旅。 清华大学是一个令每个同学都仰慕的高等学府。它不仅是莘莘学子向往的知识殿堂,也是优秀青年心灵成长的精神家园。同学们怀着祟敬的心情,游览了清华大学校园---清华园。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内涵喻意深厚。在当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古训以它生生不息的活力鼓舞着清华人开创新的历史,勇攀新的辉煌!
波(红衣者),怀柔骄子,2012年毕业于怀柔一中,考取清华大学,2016年保研,再读研究生一年级。 他以学长的身份给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勉励同学们树立理想,努力学习。接着他又以导游者的身份带同学们游览了清华园,一路走,一路介绍清华各个建筑的悠久历史。通过杜波的讲解,同学们感受到大学里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精彩的创业故事,激发了同学们的名校求学梦。
清华学堂在大礼堂大草坪的东南方,属于德国古典风格,是建校初期新建的首批校舍的主体建筑。总面积4650平方米。1925年,学校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曾在此任教。
大礼堂坐落于校园西区的中心地带,庄严雄伟,一直被清华师生视为自己坚定、朴实、不屈不挠性格的象征。大礼堂始建于1917年9月,与图书馆、科学馆和体育馆合称“四大建筑”。
同学们在仔细阅读
清华大学的铭言是“行胜于言”,它来源于1920级毕业纪念物---位于大礼堂前草坪南端的日晷上的铭言。“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行证言。“行胜于言”是清华精神中“重视实干”的体现。
在学堂路上,同学们感受到周遭疾行的脚步,不管目的地是教室还是实验室,每一个清华人都真切地知道自己该做的事情。
清华路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四时变幻的林山,环珑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正中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杜波在和同学们探讨
闻一多
悟
新清华学堂:新清华学堂大剧院~蒙民伟音乐厅
荷塘月色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所述的引人入胜的景色在近春园一带。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房屋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前后达一百二十余年。1927年仲夏,朱自清教授感于世变,夜不成寐,夤夜走出家门到这一带散步,以其精妙的构思和生花之笔写下名文《荷塘月色》。
书山有路勤为径 行走在清华园,同学们时时处处都被浓浓的文化气息包围着,被深厚的清华的历史底蕴熏陶着!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走出清华园,同学们参观清华大学感触最深的在于:清华不只是一种成就,更是一种境界和一种信念!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信念!一种“行胜于言”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