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品牌网讯 就像“义务教育”普及,“互联网教育”走进孩子们的课堂,终于也提上了政府的工作日程。2月15日教育部发布了《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从教育部的文件中看,一些新鲜的词藻和具体的数字映入我们的眼帘,“266学时”、“晒课”、“优课2万堂”、“100间云教室”……
如此详细具体的动作安排,究竟意味着孩子们的2017年将会有怎样的变化?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的未来会受到哪些影响?
行业专家:“黄金30年大幕开启”
专访嘉宾:

胡宇东 清华大学硕士、人民大学本科。互联网教育资深创业者,《镜像教导》理论创始人,教育培训行业十大明星讲师、创业黑马十大明星讲师、科技部全国创业大赛、清华x-lab创业导师、K12领域双师教学模式首创实践者、人民大学商学院学术顾问委员。
记者:您为什么说互联网教育的黄金30年即将到来,您从什么角度着眼?对互联网教育过去几年的发展,您如何分析?
胡宇东:每个行业的发展都符合一定的历史规律,行业的引爆和根本性变革,需要多方面条件的成熟,有的时候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们往往容易当局者迷;也有的时候,这个过程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发生。如果我们聚焦互联网教育,各种技术因素、政策因素、市场需求因素等,都到了一个引爆的临界点上。所以我说,互联网教育的黄金30年即将到来。
我认为过去几年的发展,就像一场刚刚鸣枪不久的长跑比赛,最开始大家都在跑赛道。那现在已经跑出了哪些赛道呢?
首先是双师模式。有广播式的一对多教学,一个老师对多间教室进行教学;也有鹦鹉螺实行的点对点教学,一个老师对一间教室。对双师形式的不同理解和不同演绎方式取决于公司成长的基因。比如学而思等一些机构尝试的一点对多点的双师模式,本质上是从网校基因演化而来。原来是1000个学生自己在家学习的网校听课,现在是1000个学生分散在30个教室里面,有30个助教现场辅助,当然效果更佳。而鹦鹉螺为代表的点对点双师教学模式,强调一个老师同一时间只面对一个教室学生授课,看起来“效率低”,但本质上是从面对面授课的基因演化而来,强调的是任课老师和每个班中的孩子极其深入和充分的互动。
第二是传统直营校模式,大部分人认为直营模式“很不互联网”“很重”。所以都要经历前面两个“大坑”的考验,或着说必须跨越的错误思维模式:一是想靠卖教育产品建立“大平台”,单纯通过输出教育产品、内容、工具就希望能够成为一个类似BAT的教育公司。打个比方,这就像一个军火商希望只通过销售军火就能建立一个大帝国一样。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教育服务质量的最终呈现,依靠的不是“武器”,而是实实在在的人。众多教育机构水平的参差不齐,会导致优质内容和工具使用的效果天差地别,但最终大多数人的结论会是“工具或武器”有问题,这样的企业也很难实现大平台的最终贯通。二是依靠加盟扩张,在输出产品的基础上输出系统、标准。通过加盟构建起一个大版图。同样以历史做类比,就像东北易帜然后国民党政府。蒋介石最重一直到台湾时代,都没有真正将名义上归属中华民国的“各股势力”真正统一起来。其根本问题是,诸侯各自自给自足,像绑竹筏一样捆绑在一起,并不是一个真正集体。从鹦鹉螺的实践探索来看,我们验证的道路是:直营模式。这好比统一思想,统一组织,支部建在连上的新中国创建之路,自建根据地,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网点的教育服务,让每个网点都是赚钱的好网点。事实上,新东方、学而思这样的今日巨头,并没有被互联网大潮颠覆,反而一直保持高速和良性的增长,就是这个根本道理。
第三是互联网化的学习系统。事实证明,单一功能的学习工具并不能形成可持续的变现场景。我们知道孩子的成长受很多变量影响。这个过程中,个别工具只是变量的一部分。孩子只做题就可以成绩好吗?显然不是。很多时候教育的过程是在提供系统 的服务,提供的是学习体验。我比较喜欢“乐乐课堂”“洋葱数学”这类有很强互联网属性的教育公司。他们的产品不满足于提供互联网模式的优质内容,更关注整体学习闭环的打造。这要求将完整的线下学习场景以类游戏化的方式搬到线上去,从知识点学习、练习题检验、错题分析和巩固,加上游戏化和趣味化的内容呈现,这要团队对整个教育场景非常熟悉,也容易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
这三条赛道中,也存在着彼此交叠和各自的验证和探索。没有绝对的好坏优劣之分,但都把握住了教育的场景,深入到了教育环节中。
记者:互联网教育已经火了三五年,从最开始到处叫嚣颠覆传统教育,到现在的貌似偃旗息鼓。很多人说现在是互联网教育的低谷。您作为互联网教育的第一批实践者,您如何看待?
胡宇东:没错,相比较2015年开始的一波互联网教育高潮,现在确实经历了一个小低谷。很多红极一时的明星企业都进行了彻底转型,还不时传出关门大吉的各种传闻。少数赛道,例如51talk等英语教育领域的企业实现了上市,但也并没有真正“上岸”,有统计说,互联网教育领域能够真正盈利的不到5%。所以,低谷说自然被反复提起。
但在我看来其实不然,实际上大的潮流才刚刚拉开大幕。任何新鲜事物都有一个基础设施的普及期。比如说电,1831年法拉第就研制成功了第一台发电机,但是电的普遍使用大概到了50年之后。因为人才的成熟、研究的发展、应用的推进大概需要一个20-30年的成长时间,互联网教育也是如此。
第一,基础设施基础稳固
随着十二五计划的互联网建设,现在中国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已经处在全世界领先水平。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就达到了7.9亿,已经位列世界第一。4G网络,甚至5G标准都已经成了国人触手可及的网络基础。这给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先受益的是信息交换为主的电子商务、媒体类平台,进而深化影响到更多变量,更注重体验和深度服务的各大领域,而教育首当其冲。
第二,技术条件更加成熟
2016年3月,该程序与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选手李世石进行人机大战,并以4:1的总比分获胜;2016年末2017年初,该程序在中国棋类网站上以“大师”(Master)为注册帐号与中日韩数十位围棋高手进行快棋对决,连续60局无一败绩。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已经突破了原来人类以为的很多窠臼。在互联网教育领域,精益学习、翻转课堂、多媒体vr、ar技术,都给教学体验提供了无限提升的想象空间。
第三,市场需求愈发强烈
现在中国整个的主题是消费升级。而从地域上看,一线城市的消费升级起点较高,相比之下,三四线城市地区的消费升级潜力更大。2016年中信证券的行业报告显示,三四线城市教育市场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0%~50%。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在实体经济面临调整,传统零售等业态倍受冲击的背景下,教育行业的这种复合增长率反映了前30年经济发展积累和新一代父母对教育子女的强烈需求。
同时,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预期人口增长会有30%以上的幅度调整。更给教育市场注入强大的需求。
第四,政策推动更加有力
本届政府高瞻远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已经开始扮演领导者地位,在整个国际分工中,中国在谋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竞争力的打造。而这一切的基础,以及最大的保障,就是中国的人才。以往低端制造业利用的是人口红利,现在转型同样要靠“新人口红利”。新人口红利不是来自于人口数量的大幅增长,而是来自远劳动力质量和水平的根本提升。这同样要靠教育。
记者:您说的很对。您刚才提到政策推动,我们确实注意到,最近教育部出台了《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对这个文件您有什么看法?
胡宇东:没错,其实国家在互联网教育、或者说教育信息化上已经耕耘多年。《要点》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力量对教育的渗透会真正的深入到基层的每个毛细血管中。为互联网教育行业会井喷式的发展打好基础。
我们回顾我国教育的发展,会发现其经历的几个阶段有非常值得深思的,从中也能够窥见到未来的趋势和问题症结点。
我们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硬件覆盖,是以“十二五”计划期间的“光纤到户”为基础,把网通到了基层;
第二个阶段是内容共享,由于缺少经验,这个阶段只是比较简单的资源共享,会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比如说配电脑、发光盘,一个省每年数千万的资金其实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我们很快发现,电脑有了、网络通了、光盘有了,但没有真正用起来;
第三个阶段就是我们即将经历的“内容优化”。《要点》中提到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270 万名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晒课”,征集年度“优课”2 万堂。如此大量的教师参与到内容的创作中时,会直接导致信息过载。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渴求“好内容”,“选择”反而变成了负担。
不过,老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仅仅提供学习素材是不够的。士兵并不是每人发一把好枪就能战无不胜,整体教育教学实力的提升更本质的要依靠体制的优化改革。真正激发教师主动性,吸引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加入教师队伍,降低师生比例,最终要加强的是整个教育领域的吸引力;
第四个阶段,最后将会进入到深度的教学体系变革。虽然升学诉求是硬性的,但当市场诉求发生整体变化的时候,教学体系变革的发生只是迟早的问题。随着认知共识的形成,老师们会发现,“放录像”和用软件教学的效果好过自己备课讲课。当然这也是教师角色的一个巨大转变,老师需要寻找新的,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记者:从您的视角看,在这样的大潮下,有哪些方面的机会值得互联网教育从业者关注和把握呢?
胡宇东: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们注意到,随着政策的推动,互联网不再是仅仅限于市场化的商业领域。政府官员在理念(教育局长及相关官员也将要参加相应的培训)上同样面临巨大的变革和改变。这种环境的改变和影响,会从根本上改变政府行为。比如,这两年,北京市就开始明确鼓励政府系统采购社会教育服务,2016年11月关于全国家庭教育的九部委联合文件中,也明确提到联合社会力量推动家庭教育发展。如果在企业和政府之间搭建沟通桥梁、提供校企合作平台,会是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如果政府官员层面形成共识,相当于为互联网教育夯实科普基础,对互联网企业的线下推广落地将有巨大的助益。
数据平台的建立,能够高效地整合数据资源。这为国家教育资源能量储备提供了非常好的战略可能性,也使教育服务更加趋向数据化、个性化。例如人才培养,就可以更早的对人才进行规划性高效培养。同时会发现人才学习成长数据会成为战略性稀缺资源。
胡宇东:第一个大的机会是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之后,优质内容的需求一定是一个巨大的风口。我们可以举例文娱产业的发展,80年代电视并不普及,进入90年代后期几乎家家都有了电视。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电视节目形式的丰富,然后到2010年之后文娱内容发展呈指数级增长。随着整个行业被引爆,内容的创新和选优就会成为聚焦点,或者说逐步走向市场化。教育也是一样的,原来学校不通网,现在国家要求必须通网。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内容不够、缺少优选。这个时候渠道可能都不是稀缺资源,反而做内容的制作团队和公司会崛起,这就是一波创业的好机会。
第二个机会是三四线城市教育市场的发展机遇。对优质内容最渴求的实际是三四线城市,这是巨大市场机会。真正政府的力量是在金字塔的塔尖上,资源是丰富的,大家是开窍的。反观三四线城市会觉得山高皇帝远,这些政策未必能到达这些角落,政府的着力点应该落到基层。《要点》中有着非常详细的要求,直接强制要求。强迫你知道,强迫你用,虽然刚开始会有一些走形式的动作、会花一些冤枉钱,但是最终大家会形成共识,这将具有非常的价值。
我曾经在四年前曾拜访过秦皇岛一所名校的校长,这位校长就曾跟我聊过他对未来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看法。引用他的观点:未来可能学校都不需要老师,在中心城市有老师,他们来完成教学研发,地方的学校只要负责起学生的服务工作、辅助教学工作就可以了。一些名校的校长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和判断,但是更多的从业人员还是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所以市场依然存在巨大的可发展空间,而且这个空间在某种意义上讲还是蓝海市场或者说处女地。
江海云霄旗下的K12在线教育品牌鹦鹉螺,恰恰就是面对三四线城市教育市场对优质内容的需求。国家的政策会令三四线城市市场越来越好做,家长会习惯使用手机APP来管理孩子的学习,为孩子做学习规划。这对行业是非常好的消息。
第三个机会将会是优质内容创业。优质内容的变现看似很远,其实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

从上图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渠道下沉,二三线和四五线城市消费群体的增长非常明显。由此可见教育优质内容线上变现的道路是通畅的,只是需要市场的引导者。随着一线城市互联网人口红利的结束,我们可以预见到在教育信息化平台建立之后能够呈现的知识付费的强劲驱动力。
鹦鹉螺教育的“家长学校”正是在教育内容创新上做得大胆突破。如何为孩子的将来做出指导、规划?虎妈猫爸、隔代教育、家庭教育声音复杂导致孩子心理成长异常等等,这些家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都会采用多种互联网思维、新媒体结合的形式,将家长的需求和内容产品的生产紧密结合。内容服务变现的大潮中,如何变现将会是教育企业必经的一条道路。
第三个机会就是探索教学模式创新,也就是教学应用的层面。之所以教学水平不均衡,本质上不是因为他获取不了资源,症结是在现行教育体系。在PC互联网时代,即便是一个小县城,要找知名老师的课件、好教材其实并不太难,网上都可以查到,不是没有渠道和平台。真正的问题是体制导致了整个群体和行业的吸引力下降,使得人才匮乏。好老师的成长和激励不够、基本素质不够,这是基本原因。最终需要引入社会力量来参与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案例的积累,要靠市场化、要靠民间力量去做突破性创新。在鹦鹉螺的“双师”课堂上,优先探索教育信息化的课题,如反转课堂、机器学习[机械学习这样的表述会不会产生歧义?]、自适应学习等等。鹦鹉螺教育也愿意将这些实践的优秀样本成果和素材数据库贡献给政府。
行业低谷的时候,其实我们的观点,恰恰相反。现在是大潮来临前的寂静。未来10年,甚至30年,将会是互联网教育的黄金时期。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必然惠及广大求知若渴却苦于缺少优秀教育资源的孩子以及对在他们身上倾注殷切期望的家长朋友们,而这个创新过程的落地实施需要政府和企业凝聚共识、携手推进、共同完成。我相信,有了优质内容的创作输出、基础设施的铺设完善、教学模式的改进创新,互联网+教育的黄金30年,必然会在我们的时代徐徐拉开帷幕,请大家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