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发表演讲。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我们对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提供多样化的空间,每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等级,根据情况制定自己的学习菜单。”在刚刚闭幕的第三届“大梅沙中国创新论坛”上,著名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如是说。
“中国孩子从6岁到18岁都在为应试教育打工。”周国平表示,中国孩子是世界上最辛苦的,没有时间玩,睡眠严重不足,从小学开始就在忙功课,直到高考结束才可以喘口气。但基础教育中非常强势的考试成绩,到了大学和研究机构却变成了劣势。“拿数学来说,中国学生考得很好,但是今年QS世界大学数学排名,第一是剑桥,第二是牛津,中国排名最前的是北京大学,排在第30名。”
考试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什么会脱节?周国平认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只限于书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忽略了教育更加重要的内涵,例如为不同孩子的天赋和个性生长提供自由的环境,“然而我国教育从课程设置,到教材编写,到测试方法都是标准化的,这让一部分孩子失去了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巨大的兴趣,按照自己的兴趣安排学习,这是一个人一辈子要做的事。”在周国平看来,一个人成才最关键的要素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能力应该在中学阶段打下基础,而学校应该为其创造条件。”
周国平提出,欧美的中学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分层次分等级,选修课非常丰富,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学习菜单。另外,学校教育不能把他们的时间占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需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
最后,周国平特别强调独立思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我的文章经常被用作中学语文测试题,一篇课文让你分析主题思想、段落大意,而且有标准答案”,他认为,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而非灌输统一的标准。
【记者】穆玉洁
【摄影】朱洪波
【校对】罗文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