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上午,我国煤矿支护领域著名专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念杰教授来到华北科技学院,与安全工程学院就组建跨校科研团队、实现平台互补合作进行座谈,并作了题为《巷道蝶形塑性区理论及其重大应用前景》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安全工程学院尹尚先院长主持,相关领域教师、研究生及本专科生100余人聆听报告。
马念杰阐述了“巷道蝶形塑性区”理论产生的背景:他以“上天容易下地难”形象说明了当前冲击地压、巷道大变形、大冒顶、底臌等灾害条件下地下工程开展的难处之大;并指出以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灾害为代表的地下灾害难以预测和治理,其根源在于无法彻底摸清二者的内在机理和发展规律,而解决这一难题需要从矿压理论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巷道蝶形塑性区”理论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场研究,历经30余年摸索、总结、完善并初成体系,从围岩破坏的角度、以应用数学表达式的科学语言明确阐述了巷道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巷道大变形、冒顶以及巷道底臌等机理。
马念杰站在学科前沿的角度,指出了采动巷道支护领域理论在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并以蝶形理论为依据明确了误区的根源、提出了解决采动巷道支护难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提到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灾害时,马念杰以“橡皮筋绑西瓜”试验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灾害发生机理,并以蝶形理论角度进行了定义、解释。
马念杰以“蝶形塑性区”理论在现场的应用实践为例进行了介绍,指出该理论不仅可以用于揭示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机理,同时还可应用于瓦斯矿井治理,如瓦斯抽采优化等方面,并展示了相应成果。他指出,“要想有效、经济地解决冲击地压等工程难题,只需‘将蝶形转化为非蝶形塑性破坏区’,便可以有效减轻或消除巷道各种剧烈矿压显现,这是最根本、最直接的方法。因此,从工程应用价值和工程意义上讲,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或许可以将‘上天容易下地难’之说归为历史。”
讲座最后,马念杰向在座年轻教师和青年学子提出了一些建议:工科学生应熟练掌握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岩石力学和矿压理论等专业基础知识;做学问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真学问。
马念杰教授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浅显语言将高深的专业理论一一阐述,让在座的师生眼界大开,受益颇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