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后”到“00后”,我们选择了6位武汉人,听他们讲述自己与中国女排之间的特殊情结。通过他们的讲述,你也许就能明白,为什么我们都会爱上中国女排。
“50后”陆鸣 没有女排精神,就放弃吃舞台饭了
“早上和妻子在家看女排决赛,整场比赛看得心惊肉跳,关着门都能听到隔壁邻居家一阵阵惊呼、叫好!”
陆鸣,1957年出生于汉口球场街,现为武汉市说唱团团长的他,在中国女排夺冠的第一时间,发送了自己制作的秒拍视频,并附上感慨:“中国女排,勇夺冠军,铿锵玫瑰,里约绽放!”在陆鸣看来,女排精神就是“坚持”二字,这种精神也一直影响他至今。
“比赛会结束,金牌会褪色,生活还要继续,女排精神却一直在。”陆鸣对长江日报记者说,在他年轻时,女排是最受关注的体育赛事。他回忆说,那时为了观看女排比赛,有的工厂甚至给职工放假。在没有普及电视的地方,有的工厂甚至在厂房直播比赛,大家一起围坐着看。
陆鸣说,如今自己快60岁了,看着曾经的“铁榔头”郎平带着女排“登顶”,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回想起1975年,自己刚进入武汉说唱团当演员,由于生性内向,很少与人交往,曾经面临着多方质疑。“甚至有老师当面指出,说我形体条件差,身体僵硬、死板。”陆鸣说,那时自己也很沮丧,也开始产生怀疑,胆小的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吃舞台饭?
“正是女排的坚持精神,不断鼓励着我。其实当时放弃就放弃了,但我发现自己打心底喜欢这个行业,当初考官收了我必定是我有一定的长处。”陆鸣说,女排的坚持激励着自己,自此之后,每日每夜练习吹拉弹唱,狠下心,吃得苦,即使经历再多挫折蜚语,也永不放弃。时至今日,陆鸣都常常教导晚辈们,面对困难,要永不放弃,不屈不挠,像中国女排一样敢于拼搏。
“女排精神就是坚持,竞技就有输赢,不可能每一场都胜利。”陆鸣说,但中国女排能一次又一次站在决赛场上,绝不言败,绝不放弃,誓要拼尽最后一口气奋战到底,这正如人生一样,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难免有低谷,低谷的时刻,就需要我们“坚持”下去。 (记者高萌)
“60后”陈淑华 从袁心玥身上看到当年郎平的影子
昨天中国女排夺冠的那一刻,家住关山的陈淑华大声地叫出了声。她说,30年前看中国女排的感觉又回来了,这样激动的心情已经很久没有过。
陈淑华说,中国女排上场赢了荷兰队后,她就每天数算着日子,期待决赛之日。昨天一早就开好电视,等着看比赛。
“太紧张了,中间一度不敢看电视。”陈淑华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昨天整场比赛她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第二、三局,实在太紧张了,她走出房间不敢看,忍不住想看,又进屋看看,“发现比分被反超,还怪自己一看就让中国队落后,又赶紧出屋”。
她认为,中国女排能胜过比自己更有力量、身材更有优势的对手,靠的是坚韧的意志,这与她十几岁时看的中国女排一脉相承。
陈淑华回忆,上世纪70、80年代,她就迷过排球。那时武汉的学校条件不好,少有拥有排球场的学校,所以当时的年轻人只能追着中国女排的比赛看,却并没有实际操练的场所。
“那时我们家有一台黑白电视,邻居几家人都来我们家看。”她说,印象最深的是1981年女排世界杯夺冠,所有人都沸腾了,认为那是中国的骄傲,是国力的展现。“当时最喜欢周晓兰,她被称作‘天安门的城墙’,人也长得那么美”。
她告诉记者,现在的中国女排运动员中,她最喜欢1号袁心玥,因为从其身上能看到郎平的影子,在赛场上怒吼的样子非常能提振队伍势头。陈淑华认为,这些年女排运动员的变化也极大,现在的运动员更开朗、活泼,不像过去运动员那般拘谨、有束缚。
“70后”高琼 4年排球训练,深感中国女排不容易
“奖牌有三种颜色,传奇只有一种写法,那就是中国女排!意志坚定,敢拼敢打,女排威武!”高琼,一位有着深重女排情结的“70后”,在中国女排夺冠的一刻,激动地说道。
8岁就开始练习排球的高琼,深知中国女排队员们的不易。“排球是一项很考验意志力的运动,对体能有着极高的要求。”高琼向长江日报记者回忆接触排球的契机。8岁那年,高琼刚上小学三年级,正遇上体校来学校各个班里挑选体育苗子。由于身型好,当时体校老师一眼就相中了她。面对篮球、排球、举重三项可选项目,高琼立马答应成为一名小小排球手。这一练就是4年。
4年间,高琼不仅平日放学,假期里也不间断地来到汉口新华路体校训练,“天天练,十分辛苦。”她说,在训练的过程中,自己愈发热爱排球。从中国女排的各项比赛中,她认识到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国女排队员,中国女排坚毅、拼杀的精神在她心中埋下根。她回忆到,那时最困难的是体能训练。在新华路体育场,一个8岁多的小学生,围着大环形跑道,一练就是连着跑6圈。“当然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那时我就想着中国女排队员们在赛场上‘拼杀’的情景,我梦想能成为她们。女排精神激励着我咬牙坚持。”高琼说。
遗憾的是,到了12岁,由于升学的压力,高琼不得不专注于学习,她选择将女排精神继续灌注于学业中。在面对压力和强烈的进步渴望时,高琼重拾女排精神,绝不言弃,拼搏到底,比一般的同学付出更多的努力,最终成为当时“奥数班”的一员,后来学了医。(记者高萌)
“80后”王炯 女排是一代人的热血青春
“我出生于80年代,当中国女排红遍全国时,我还是个襁褓里的婴儿,随着我慢慢长大,才从书本、媒体报道中了解到中国女排的传奇经历。”“80后”女孩王炯说。
王炯2007年来到武汉读大学,至今已在武汉学习工作9年,目前是海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编辑。为了观看昨日的比赛,王炯把闹钟定到了早上9时。“比赛开始后中国女排先失一局,我的心马上提到了嗓子眼,好在中国女排后来居上,最终扭转局势获得冠军。”王炯说,中国女排打得很辛苦,每一分都来之不易,让人感动。
生活中的王炯,平时并不怎么关注体育,不过说起中国女排,她能马上想到80年代的五连冠。“我就出生在80年代啊,虽然没能直接观看到中国女排五连冠的精彩比赛,但在我们的成长岁月里,却深深地被女排精神感染。”王炯记得,从读小学到升初中,再到进高中、上大学,每一学年的体育课基本都有排球项目,她时常听老师讲述郎平那一代女排人的故事,一直觉得中国女排非常了不起。
“我想,女排之于我们,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而是一个有关拼搏与成功的故事,是一代人的热血青春。”王炯认为,“这种精神激发着年青一代努力奋斗,不断超越自我。也推动着我们的国家艰苦创业创新,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取得日新月异的成绩”。
“长江后浪推前浪,这种精神在新一代女排人身上得到了继承。朱婷、张常宁、惠若琪、徐云丽等12名女排队员的名字值得我们铭记,她们是好样的!”王炯说。 (记者汪洋)
“90后”陈微 考试也要“一分一分去争”
这个暑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专业研一学生陈微留在学校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知道上午有中国女排的决赛,我早早地就守在电脑前,书也不看了。”陈微说,听说过不少中国女排的传奇经历,但从来没有真正感受过女排的王者风范,这是她第一次独自坐在电脑前完完整整看的一场比赛。
观看比赛时,陈微听解说员介绍说,赛场上的12位中国女排姑娘,平均年龄24岁。“跟我差不多大呢。”陈微难抑心中的自豪:“我们‘90后’也是可以挑大梁的啦!”
陈微觉得,中国女排从小组赛第四名进入半决赛,后来又闯入决赛,直到最后夺冠,一路走得太过艰辛,也留下了许多惊心动魄的瞬间。“那些和我差不多年龄的女孩子们在赛场上奋力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实在让人感动。其实无论结果如何,她们都值得尊敬和赞美,也值得我们学习。”
比赛结束,看着女排姑娘们流下激动的泪水,陈微说自己也感动得湿润了眼眶。此时,远在家乡的妈妈也发来微信,第一时间告知她女排获胜的消息。作为和郎平教练同时代的人,妈妈也难掩心中的激动之情,她叮嘱陈微:“学习女排精神!不要去想结果,不要去设计结果,努力地一分一分去争就是了!”
观看比赛时,陈微习惯时不时地刷刷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她看到网络上也满是对中国女排的喝彩声。“这群姑娘再次用行动证明了爱拼才会赢!马上要考注会了,我也要继承女排精神,永不放弃,坚持到底!”陈微说。 (记者汪洋)
“00后”江俊贤 这场比赛给我上了非常好的一课
武汉七中排球队昨日乘火车前往襄阳,参加湖北省青少年排球锦标赛。在列车上,16岁的江俊贤和队友围成一个个圈,端着手机用流量看女排决赛直播,遇到好球,就齐声尖叫。
排球是武汉七中的传统特色项目。江俊贤身高1.88米,初中的时候,就有老师建议他参加学校排球队。他的父亲非常支持,认为练排球可以锻炼身体,也许个子还能蹿蹿。如今,他已经入队一年半。
“中国女排的比赛给我和队友上了非常好的一课。”江俊贤说,他已经参加了从全国到省市的很多比赛,但只要到比赛的关键时刻,还是不能调整好心态,想打好,却又非常害怕失误。
他回忆,曾经在参加一项全国比赛时,武汉七中对阵衡水中学。起初,比分领先,队员们都打得自信,可当对方反超后,队友们开始互相埋怨,气氛越打越差。他说,外人看来一场比赛很轻松,其实要取胜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江俊贤告诉记者,他最喜欢中国女排的朱婷,“你看她的球扣得很准,对方基本救不起来”。他说,更让他敬服的是朱婷的经历,出身农村,家庭困难,差点辍学打工,却依然坚持练球,最终一步步从省队走到国家队。“她给我的启示是,每一个球都要去全力争取。”
“参加奥运,可能对于我们太遥远了。”江俊贤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打好每一场球,未来能成为一名排球教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