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晚,央视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邀请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范瑞祥做客,他围绕“长征七号”的研制、生产、试验、发射全流程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航天人的事。十年磨一“箭”,范瑞祥历尽艰难也经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他称,整个航天团队并不孤独,有强大的祖国和人民在背后关心支持。
精益求精 1.8毫米壁厚载50吨液氧
6月25日晚8时,“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成功发射升空。在这一举国欢呼的航天成就背后,凝结的是无数航天人的智慧和汗水。谈起“长征七号”首飞成功的意义,范瑞祥指出其对于我国未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建设意义重大。“宇航员在空间站生活,必须有货运飞船进行补给,这就要求火箭的运载能力大于13吨。可是我国最大运载能力的火箭才只有8吨多,带着这一使命,8年前‘长征七号’新型运载火箭开始研制”,范瑞祥向观众详细回溯了火箭研制的缘起。
然而,新型火箭的研制可以说是一项极限挑战。范瑞祥仅仅以助推器的设计为例向大家介绍了设计的精密度和任务的艰巨性。“‘长征七号’捆绑了四个直径为2.25米的助推器,其中助推器上面的液态氧储箱,壁厚最薄处仅有1.8毫米,里面装了50吨的液态氧”。火箭研制“斤斤计较”到这个程度,让主持人撒贝宁也目瞪口呆,他亲自用粉笔画出助推器大小,并用主持人手卡来比划储箱的厚度。撒贝宁不解如此薄的外壁何以承载50吨的液态氧,范瑞祥向他形象地解释道:“就像可乐瓶子一样,是冲压的,强度能增强。”
除了设计上的精益求精,数以万计的火箭零件还要进行检查。观众好奇如此庞大的零件群究竟是普查还是抽查,范瑞祥给出了标准答案:“航天火箭产品,每一个零件都要由专职的检验团队检验,是普查。”
十年一箭 只为赢取600秒完美升空
“长征七号”研制起步于2006年,全面研制是从2008年开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航天人十年的功夫造就了火箭600秒的完美飞行。十年功夫不寻常,范瑞祥自豪地举出了技术研发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与成就,“我们的设计、生产制造、试验全流程都是数字化技术,没有用一张图纸,技术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与国际接轨。最终我们研制出未来新一代中型火箭系列,可以满足未来10-20年甚至更长时间发射更大更重的卫星。”
光荣的成就背后,是航天人肩负着的沉甸甸的使命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身上不止千斤重担啊,是千吨”,范瑞祥感慨道。比如说去年年底最后一项大型实验,正常来说要九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为了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范瑞祥领衔的团队每天两班倒,一干就12个小时,最终只花了3个月的时间干完一年的工作量。“到最后,有个同事,走路都有点恍惚了”,范瑞祥说。火箭临发射前一晚十点多,大家的压力还是没有卸下,范瑞祥和俩同事还亲自去了趟发射阵地,再看一眼待发的火箭。
并不孤独 为观看店主砍2棵椰子树
范瑞祥说,他领导的航天团队并不是孤独奋战,有强大的祖国和人民关心支持。发射成功后,范瑞祥打开手机,正巧第一个电话就是女儿从国外打来的,原来她一直时刻关注着“长征七号”的升空。之后,范瑞祥和一行同事去文昌海边吃饭,店老板一听来者是“长征七号”火箭的研制人员很高兴,他非常惊讶火箭能如此准时的发射,也很惊奇600吨的庞然大物一下子就被托举起来准确入轨。
范瑞祥笑着讲述了店主和他身边的乡亲们观看火箭发射升空的那一幕,“店老板说火箭发射那天小店边上坐满了人观看,周围有两颗椰子树可能挡住了大家的视线,老板最后下决心砍掉了。当火箭八点钟点火起飞后,大家爆出雷鸣般的掌声,好多人喊中国万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