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之余,各种温馨的、搞笑的、调侃的甚至谩骂的段子也随之而来。笔者认为,面对这城市中的“海”,我们除了看和吐槽之外,还应该多一点思考:那就是如何终结这一“城市看海”模式?毕竟这城市里面的“海”不仅影响交通和出行,还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如何缓解和改善城市内涝,很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其中最简单、也最常规的做法是:打通城市地下管网淤堵的地方,不断扩大城市地下管网容量。简而言之,就是加粗,70公分的不够,就用一米的,一米的不够,就用一米五的……然而,事实证明,这样的局部改造,往往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甚至还产生了让人诟病的年年完工、年年开工的“马路拉链”现象。
近几年来,很多专家学者注意到了城市地下管网存在的问题之后,倡导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简单来说,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将城市的“渗功能”纳入城市规划体系,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尽量使用下渗功能较好的地砖,将地表水进行下渗、储存,必要时可再次利用。2016年,呼和浩特市也提出逐步建设海绵城市的构想,让人们对解决“看海”问题多了一层期待。
作家龙应台曾写过:“要评判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只需等待一场暴雨侵袭,然后再到街头上观察。如果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现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就证明这座城市的管理水平肯定不低。”我们期待,这样的情景能够尽快成真,让公众不用在每次下雨时都担心城市会变成“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