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生活在北京后海边四合院里的周幼马,每天的乐事是接送孙子上幼儿园。在周围邻居眼里,周幼马早已成为“老北京”,他形容自己的晚年“就是一个标准的退休干部的生活”,平时参加政协的各种活动、写写文章,逗逗孙子,觉得生活很幸福。而了解周幼马的人,都知道他和他的父亲,两代人有着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
1943年出生的周幼马,可以算得上是在延安窑洞里出生的第一个外国人。他的父亲马海德是毛泽东的保健医生。这位生在美国,当年只是想来东方研究热带病的洋大夫,最终却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洋红军”,从此扎根中国。他曾与埃德加·斯诺结伴走进陕北苏区,但出于保护,斯诺在自己撰写出版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里隐去了他的名字;他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医疗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与宋庆龄有着50年的友谊,还曾因治好邓颖超的病,被称为“万能医学博士”。回忆父亲的革命生涯,周幼马感叹不已,“讲得越多,我越发觉得父亲身上那种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精神,是我们难以企及的。”
宋庆龄引荐父亲去陕北
周幼马的父亲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9月26日出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小时候,他家境贫寒,读书非常用功。从小学到中学,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全校最优秀的。他16岁考入医科大学,23岁(1933年)就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为了到东方研究热带病,在好奇心和探险精神的驱使下,他和另外两名同学一起坐船来到了中国上海。
周幼马曾听父亲讲过,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十里洋场,西方有的这里全都有,却没有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对他们3个美国青年来说,挣钱简直太容易了。他们先是在一家外国医院工作,后来合伙开了一家诊所;一年后,其余两人回国,而马海德选择留下来。
在上海,马海德认识了改变他未来人生轨迹的3个人:一位是美国记者、作家史沫特莱女士;另一位是上海租界督察、新西兰人路易·艾黎;第三位便是宋庆龄。“听父亲讲,在一次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家庭舞会上,他对面坐着一位个子不高,却非常美丽、高雅的女士。父亲走上前去请她跳舞,后来才得知,这位女士就是国父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在他们的影响下,父亲逐步转变成为一名思想进步的青年。”
周幼马说,父亲是工人家庭出身,由于是外来移民,因而受到美国社会的歧视。当时西方正处在经济不景气时期,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正在完成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经济蒸蒸日上。这一系列因素,加上在上海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使父亲逐步树立起了参加中国革命、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信念。也是从那时起,宋庆龄和艾黎成了马海德最忠实的朋友和老师,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对父亲来说,他们都是最值得信赖的人。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经过湘江血战、艰苦的长征,来到了荒凉的陕北。那时,从司令到战士,乃至随军家属的健康状况都令毛泽东非常担忧。当时,红军中没有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1936年3月,毛泽东请宋庆龄帮助找一名医术水平高的外国医生来陕北苏区。“毛主席之所以要找外国医生,大概是考虑外国人容易通过国民党的封锁线。于是宋庆龄找来了我的父亲。”
1936年3月,马海德来到了西安,3个月后,宋庆龄请他到家里谈话。“宋庆龄交给父亲半张5英镑的纸币,并叮嘱他会有人拿着另一半纸币和父亲联络,如果纸币对得上,父亲就随他走。”于是,马海德踏上了寻找红军的道路。他先联络上要去陕北苏区采访的记者斯诺,两人一起住在西安的西京招待所等候。不久,一个商人模样、自称卖古玩的人,拿着半张5英镑纸币和他们接上了头。“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共地下党特工






